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平江方言三则

平江方言三则

关键词:平江方言三则 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平江方言三则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
  • 感谢 jiaojiao110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816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鸡·土狗则·禾老虫

昆虫是我们日常见到的最多的一种动物,地球上已知的120万种动物中,昆虫占80%以上。平江地处丘陵山区,气候温和湿润,适合昆虫生长,我国大部分地区常见的昆虫,平江都能见到。可是平江人对它们的叫法,与普通话却有很大差异,有的真叫人难以想象。比如,鸡、土狗则,人们想象不到这就是蜻蜓和蝼蛄。还有禾老虫、插甲婆、凤凤,谁也想象不到它们就是自己熟悉的螳螂、蟑螂、金龟子。从表面上看,这种现象不大好理解,但它又不无原因。“方言俗语,皆有所据”(宋·周密《齐东野语》),不过有的原因比较复杂,需要费一番工夫探索。

平江方言中有关昆虫的名称,大致可分三种情况:

一、与普通话相同或相近的。如:蝴蝶、蜂、蚕、蟋蟀、臭虫、蝎子、蛆;蚂蚁子、蝇子等。这一类词很少。如果放宽一点,织蛛、虱婆、蜈甲虫也可勉强归到这里。

二、古代流传下来的。如:鸡,也就是蜻蜓。杨雄《方言》:蜻蛉谓之蝍蛉。晋·郭璞注:“六足四翼虫也,淮南人呼”。土狗,也是就蝼蛄。《辞源》在蝼字的注释中说:“蝼蛄,昆虫名。有天蝼、土狗等名。”《方言》上说:“南楚谓之杜狗”。还有蠓(闷),蚊子。蚔(迟),也就是螨。这一类需要大量翻阅古代字书典籍考证。

三、地方特有的。这一类词最多,大量是本地人自己创造的,也有些是从外地区或其它方言借来的。这类词的特点是非常形象、具体,富有地方特色。如,把螳螂叫做禾老虫。平江人管老虎叫老虫,虎是一种捕食性猛兽,螳螂是一种捕食性昆虫,好象是稻田里的老虎,取名叫禾老虫再形象不过了。蚱蜢善于跳跃,生活在禾田里,突出其跳的特征,取名禾跳子。蝉用针一样的嘴深深插进树皮里,吸食树干中的汁液,就象钉在那里一样,就叫它蝉叮(丁、钉)。蜣螂以牛粪为食,就叫牛屎虫。蠹虫蛀食木头,就叫蛀木虫。蚯蚓钻在地底下,象嵌在泥土里一样,就叫泥嵌。有一种蜇人的毛虫,平江人叫它洋乃火,因为被蜇的地方又痛又痒,火辣辣的,就象被火燎了一样。这种虫普通话叫刺毛虫,北方人叫蠖蠖儿,也叫洋喇子。还有一种形似蟋蟀的小虫,栖息在厨房灶边温暖的地方,北方叫灶马儿,平江叫灶鸡……

由于方言词的来源比较复杂,分清很不容易。以上三种情况只是举例性粗略归纳。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,昆虫这个概念,生物学上指的是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,文中提到的有些虫子,如蜘蛛,属于节肢动物门的蛛形纲;蜈蚣属于多足纲;蚯蚓是环节动物。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,常常把它们归在一起,事实上它们的亲缘关系也是比较近的,形体也有相似。平江人说的:虫甲蚂蚁(广义的昆虫)就包括了它们。

伯姐·妗嫡·夫娘

平江方言中对亲属、亲戚等的一些称呼与普通话有不少差异,如,伯母叫伯姐、姑母叫姑姐、舅母叫妗嫡、妻子叫夫娘、未婚年轻妇女叫小娘、新娘子叫新小娘。差别的原因主要有两个,一个是历史上语言的发展变化,一个是地区的风俗特色。平江方言保存了比较多的古汉语成分。

姐,在古代汉语中是母亲的别称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姐,蜀人谓母曰姐,”《广雅》:“姐,母也。”《广韵》:“姐,羌人呼母。”伯母和姑母都是母亲一辈的人,叫姑姐和伯姐就没有什么奇怪了。宋代叶绍翁的《四朝闻见录》有一则记事说,“宋高宗与吴后语,称其母韦后为姐姐”。现在平江县东部长寿街等地,还有人管母亲叫姐姐,而把兄弟姐妹的姐叫老姐。

平江人叫舅母为妗嫡,《集韵》上有这个字,“妗,谓舅母曰妗。”章炳麟在《新方言·释亲属》中也谈到:“……山东谓舅母为妗。”

娘这个词,词(字)典上注释大致有四种含义:1、母称。2、少女之称。3、妇女的泛称。4、尊称。小娘属于第二种,唐朝李贺的诗里有“真珠小娘下青廓,”元代诗人元好问有“唱得小娘相见曲”的诗句。小娘,普通话已经不用了,平江还普遍使用。夫娘,没有找到古书的记载,但是古代人把妻子称为娘子却是很普遍的。娘是妇女的泛称,有夫之妇——有丈夫的“娘”叫作夫娘,好象也是顺理成章的。

 眼·甏·码

湖南是一个方言比较复杂的地区,全省除湘方言以外,还有北方方言、赣方言、客家方言等。各方言中又分出许多次方言。记得过去在长沙念书时,各县的同学如果全用本地方言说话,互相都听不太懂,交流起来比较困难,老师上课大都用长沙话。有次开联欢会,其中有个节目是,每人用本地方言讲几句话,让外县的同学听,如果能听懂,就有奖品。平江人说的是:“一张铁夹夹个码,丢到眼背甏盖上。”没有人拿到这个奖,因为眼、甏、码实在太难懂了。

眼这个词,从小我也天天说,但到底怎么写,心里并没有谱,只能想当然。想象远古时候人类是穴居,通向外面的洞口就是门和窗,向外看的洞(平江把洞叫做眼)就是看眼。想象似乎合情合理,可一查字典才发现,古代早就造了一个专门的字——。汉代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中有这个字。成书于宋代的《广韵》的注释是:“,牗也。”牗就是窗户。的读音为苦减切。反切是古代一种注音方法,就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,上(前)字取声,下(后)字取韵。苦减,用平江方言拼正好念kan。清代著名文字学家黄侃在他写的《蕲春语》一书中说:“今吾乡谓凡窗皆曰子,音正同《广韵》。”蕲春就在我们邻省湖北。

平江把盛水的大缸叫pǎng,按照这个音查古代的字书,在《康熙字典》上有一个甏字,注释为:“《字汇》蒲孟切,彭去声,瓶瓮。”平江方言读书音彭读péng,口语中却读为pǎng。《汉语大字典》在甏字下注释说:“方言,瓮。《篇晦类编:器用类·瓦部》甏·属。汉代杨雄的《方言》里在字这个条目下,列举了大大小小一串各种形状的瓦器的名字之后说,“甏,其通语也。”意思是,许多盛物品的瓦器,大都可以叫。看来,平江方言中用甏这个字还不算牵强。

最伤脑筋的是码贡,最初真不知用什么字好,挑出了同音的马、码,贡、弓、拱,思考后定为码拱。理由是,古汉语中码与玛同,《玉篇·石部》码字的注释是:“玛瑙,石次玉也。”拱,有突出、耸起、掀动的意思。后来偶然在《康熙字典》上又查到了一个贡字。注释是:“《广韵》古红切。《集韵》沽红切从音公,击石声。”真使人高兴,虽然没有看到石头,可听到石头的声音了。既读贡的音,又与石有关,赶快记下来:码贡。虽然有些勉强,但总算把平江人口语中的石头写到了纸面上了。
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